這本書 是我大學最後一年寫讀書心得報告看完的書
我很喜歡這本書 也看了好幾次
除了在大學期間看過之外 畢業後搬來三重 我也特地到圖書館借來回味
第一次認真地看它 是因為要寫心得報告
第二次認真讀它
是因為我即將踏入教育工作......
後來也因為希望能夠深刻記得將來該如何教育孩子
所以也翻閱好幾次
這篇心得 是延續我大學的讀書心得報告
隨著寶貝兒子即將出生
我也常常跟老公討論關於兒子的教育
在家待產的期間 我也再一次回味我所看到的 重視的
這本書大致可分為八個方向
PART 1 能力大於成績!
孩子成為獨立、完整的個體
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,更不是父母未完成夢想的接力者。想要教育好孩子,首先應該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、一個完整的人來看待。在這方面,華人家長做得不太好,而德國家長最值得我們學習的是,他們努力將孩子培養成一個「完整」的人,幫助孩子健康地成長,而不是只讓孩子考高分。
德國父母不僅把孩子當成花朵,更當作大樹--在成長的過程中,需要陽光、雨露,更需要經過風雨的歷練。
讓孩子成龍,既要重視孩子的學業,也要重視能力!學習,是為了生存。
成績重要,還是能力重要?
在德國,家長也希望孩子成績好,只不過,他們很少將自己的願望強加在孩子身上,而是更重視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養,既要學業好,更要能力強。
「德國注重的是培養孩子的能力,而不是要求考高分。如果只是片面的要求分數,孩子們學到的只是死知識,而不是活學活用的地方。」
寵物是孩子最好的老師
豢養寵物的目的是讓孩子去照顧牠們,在照顧弱小生命的過程中,學會體貼入微。
「人本身就是動物,而和動物為伴是孩子們的天性。只要小孩子能和動物和諧相處,長大之後就能和別人和諧相處,而不會出現孤僻、冷漠的情況。」
學習並不只是學習課本上的知識,和動物相處的過程就是一種學習。
「讓孩子豢養寵物,不僅能使孩子從中獲得知識,最重要的是讓孩子藉此懂得關懷弱勢,懂得愛心的重要性。」
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-
在德國,禮儀是衡量一個人是否能夠成功的重要標準。如果一個人禮儀不好、品德不好,即使能力再高,別人也不願意和你合作,當然也就不可能成功了……
回聲定律-
你怎樣朝森林叫嚷,森林就會給你怎樣的回聲。
PART 2 身教重於言教!
德式父母教養鐵律NO.1
關於親子教育,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:與其喊破嗓子,不如做出樣子。父母要求孩子做到,自己必須先做到,否則就無權要求孩子這樣去做。在德國父母的心目中,這是教育孩子的一條鐵律,不可改變。
教育孩子:不必要的花費,就是浪費!
雖然這個塑膠袋只值幾塊錢,可是對孩子來說,今天浪費幾塊錢,明天再浪費幾塊錢,那麼等他長大之後,可能就會浪費更多錢。
再怎麼富裕,都要避免不必要的浪費。
無論如何都必須節約,這是一種高尚的品德。
為人父母,一定要學會節約,因為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孩子。
培養閱讀習慣--從出生就開始!
德國人認為,閱讀是孩子獨立人格形成的基礎。因此從孩子出生之後,他們就會讀一些故事給孩子聽,等到孩子年紀大一點,就讓他們自己閱讀一些童話故事,讓孩子從閱讀之中學會思考,懂得人格上的獨立。
遇到問題,要多思考,不要認為別人的觀點都是絕對正確的,凡事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。
送書給剛出生的孩子是德國一個古老的習俗。
孩子的學習和閱讀應該是從出生時就開始。
說到做到--對孩子守信,可不是隨便說說!
父母都做不到誠信,怎麼能要求孩子誠信!
現在的父母必須做得好,才能讓孩子服氣,孩子才會聽你的!
帶孩子去圖書館,並不是期望孩子能夠從中學習到多少知識,而是讓他們享受閱讀的環境與氣氛。
孩子的教育,成也家長,敗也家長。
PART 3 尊重優於權威!
不貶抑、不縱容,讓孩子自然成長
望子成龍是所有父母的共同心願,然而許多父母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、不分場合的教訓孩子,全然不顧孩子的自尊心是否受到傷害。針對這一點,德國父母有不同的態度和作法。他們將孩子視為獨立的個體,尊重孩子,盡量為孩子提供自由發展的空間與選擇的權利。
孩子也有尊嚴-不是孩子不成器,是教育出問題!
傾聽孩子,尊重孩子的發言權,理解孩子的想法。
「愛」無敵!--愛孩子,就讓他知道
「愛要大聲說出來,讓別人知道」,這是德國人乃至整個西方國家的觀念。每天對孩子說「我愛你」,不僅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,也能讓他們在心理上更有安全感。
父母不是權威!尊重、平等才是親子相處之道
德國父母很尊重孩子,卻絕不遷就與縱容,絕不姑息犯錯的孩子。
「尊重而不遷就」是其教養特色,這樣才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。
PART 4 吃苦好過吃補!
適度「磨難」,是對孩子最好的鍛鍊
和其他國家相比,德國孩子的耐挫力是出了名的強。德國父母是如何培養孩子的耐挫力呢?
「磨難營」是他們的法寶之一--讓孩子參加一些近乎殘酷的訓練活動。或許會覺得這麼做很殘忍,德國父母卻認為這是對孩子的愛。
因為,愛孩子,就要讓孩子懂得堅強。這也是德國孩子比其他國家孩子更獨立的原因,更是所有父母應該學習的觀念。
讓孩子在碰撞中成長,而不是在呵護中長大。
做父母的一定要學會放手,並支持孩子參加學校的各種活動。只有放開手,讓孩子接觸這個社會,才能培養與鍛鍊孩子的生存能力!
孩子總有一天會離開父母,我們不可能保護他們一輩子。
想要靠自己的力量闖出一番天地,沒有一點毅力和勇氣膽量是不行的。
PART 5 規則大於寵愛!
寬容而不縱容,建立規則比說教更有效
俗話說:無規矩,難成方圓。如何才能有效的教育孩子?許多父母的坐法是不斷說教,但是聰明的德國父母會為孩子立下規矩,從小讓孩子建立規則意識。他們會和孩子協商,制定一些規則,並且要求孩子遵守,就像國家透過制定法律約束人民行為。這顯然比說教來得更有效、更加容易,又能給孩子提供一個寬鬆的成長環境。
訂了規則,就要堅持下去
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,一定要堅持,如果不能堅持到底,容易讓孩子造成一種錯覺:規則是可以隨時打破的。
孩子能自己做的,家長不要幫忙
自己動手,是一種默契。而德國人已經將「自已動手」當成每個人都需要遵守的規則了。
對待孩子,有兩個原則:事先約法三章,事後毫不妥協。
教養孩子並不難,難的是父母本身是否可以堅守原則。
父母破壞規則,孩子就會輕視規則。
PART 6 放養優於圈養!
這個不行、那個不准,怎麼教出好孩子?
德國父母的眼中,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,並且必然成為一棵大樹。
在長成大樹的過程中,園丁一定要付出巨大的努力,如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、培養孩子的好性格與好習慣、給予孩子鼓勵、培養孩子的自我及主動爭取表現的精神等。
PART 7 自由大於限制!
給孩子獨立空間,發展才會無限大
在德國父母眼中,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。他們既不附屬於家長,也不依賴家長,有自己獨立的空間,也具備獨立的思維。所以,德國的孩子多以自我獨立發展為成長目標,而父母只要給孩子自由的空間。
將兩個孩子的優缺點做比較,孩子會失去自我。
看到自己孩子和別人孩子的特點。
不要貶低孩子,而是要鼓勵孩子向他人學習。
多給孩子自由空間,學會對自己負責
PART 8 自制甚於控制!
從小建立理財觀,教會孩子存到第一桶金
德國人很富有,但絕對不奢侈,所以德國每年的平均消費都不會很高,這主要得益於德國父母從小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。在這樣的教育下,德國小孩從小就養成非常好的理財習慣:不亂花零用錢、隨時去銀行存錢,即便玩遊戲的時候也很節省。
不給孩子太多零用錢-教育孩子富而不奢
讓孩子從小學會管理零用錢,長大才會支配自己賺來的錢。與其多給錢,不如學會如何用錢。
舉辦兒童舊貨市集,讓孩子體驗買賣過程
重要的不是能賺多少,而是學到多少。
擁有自己的帳戶,存自己的零用錢
當孩子沒有銀行帳戶的時候,就不知道如何節約用錢。當他有了一個帳戶,就會記得節約,並且把存下來的錢放進銀行。
學習控制欲望-告訴孩子:花每一分錢都要考慮!
買東西前要想清楚,錢花完了就不能再要。
帶孩子去銀行存錢-感受儲蓄的氛圍
帶孩子去銀行,關鍵不是存多少錢,而是擁有儲蓄意識。
小時候亂花錢,長大就不懂得節儉。
這本書列出了許多作者在德國看到的情境
以及作者的心得
以下是我當時選出四個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情境
情境一 負責的第一步--
告訴孩子,這是你的責任!(p.82)
作者到小尼克家作客,發現一片狼藉,到處都是玩具。她和尼克的媽媽坐在客廳聊天,突然聽見「砰」的一聲--小尼克跑得太快,被桌腳絆倒了,腦袋還磕在旁邊的小凳子,腫起一個大包……
孩子出了問題,自己要負責?
是你自己不小摔倒,這是你的不對,不能怪桌子,更不能怪凳子,誰叫你跑得這麼快!媽媽不是告訴過你,在屋子裡要走得慢一點嗎?
小尼克媽媽說:「我們很愛孩子!這樣做,是為了鍛鍊孩子的獨立性,讓他建立責任感,做好自己的事情。出了問題,自己要負責。無論做什麼事情,一定要認真!」
能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危險,避開危險,又能培養孩子的責任心,一舉兩得!
情境二 寬容待人--
教孩子學會原諒! (p.225)
作者到萊克門魯家為哈尼魯克和凱瑞斯上中文課,兩個孩子正在吵架,而母親正匆忙的換衣服,顯然上班時間快到了,無法顧及兩個孩子。
「你們為什麼吵架呢?能讓李老師知道嗎?」
「李老師,哈尼魯克踩壞了我的玩具,他應該賠償!」凱瑞斯首先發難。
「我不是故意的,李老師,我覺得我沒有必要賠償凱瑞斯,這是無心之過。」
「不,哈尼魯克,即便你不是故意的,也應該賠償,畢竟損失是你造成的。不過凱瑞斯,你是不是應該想想自己也有錯?是不是你沒有把玩具收好呢?甚至你的玩具原本就快壞掉了呢?」
「李老師,妳說得不對,我的玩具沒有壞,也不是沒有收好,是他拿去玩的時候弄壞的。」顯然作者誤會了凱瑞斯,他表現得非常激動。
「李老師說得沒錯,我不應該賠償。」哈尼魯克也絲毫不退讓。
告訴孩子,不要斤斤計較、鑽牛角尖
每個人都有可能犯錯,所以父母想要培養孩子的寬容個性,就要教育孩子懂得原諒別人,就像自己犯錯時也希望獲得別人原諒一樣,否則會讓孩子養斤斤計較的性格,凡事都喜歡鑽牛角尖,甚至以暴力對待他人。
從今天起,告訴孩子,在與其他小朋友相處時不要斤斤計較,不要太在意別人的言行,即使有人傷害了他,如果是無意的,就要學會原諒。相信時間久了,孩子就能學會寬以待人。
情境三 沒有天生優秀的父母--
學習向孩子認錯 (p.138)
家裡附近開了手風琴培訓班,蓓兒太太因為小時候很喜歡手風琴,但是家裡沒有錢,所以買不起,最終便沒有學會,而她希望自己的十歲的女兒弗蘭妮能夠去學,並且在沒有徵得她的同意下,便替弗蘭妮報名了手風琴培訓班。
蓓兒太太說:「我犯了錯,因為我的自私而傷害了弗蘭妮,所以我必須向她認錯。當然,她可以要求我物質補償或者寫悔過書,這是她的權利。」
「媽媽,其實我本來是想要求物質補償的,但是我後來想想,覺得還是悔過書更加適合一點,所以我選擇了悔過書。」
「弗蘭妮,媽媽錯了,沒有考慮到妳的感受與想法。對不起,寶貝。」
應該給孩子的是愛,而不是傷害。
尊重孩子、平等的對待不該流於口號,應該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。
情境四 從小建立規則意識--
寬容而不縱容 (p.188)
欣欣漸漸長大後,作者開始慢慢的將家物交給欣欣做,因為德國這年紀的孩子放學後都沒有什麼作業,有很多課餘時間可以利用。
剛開始,欣欣覺得很新鮮、好奇。慢慢的,她發現做家事一點都不好玩,而且非常累,就不主動做家事了。作者和老公發現:欣欣越大,就越是懶惰!
於是作者問蓓兒太太,她應該怎麼做呢?
「簡單,寬容而不縱容,用規則來約束她!」
讓孩子按照協議行事,才是關鍵!
接下來的幾天,欣欣都沒有抽到籤,所以她不用做家事。作者和老公做了整整一星期後,一連四天,欣欣都抽到要做家事的籤。
「媽媽,我今天不想做家事了。」到了第五天,欣欣終於忍不住爆發了。
「為什麼?我們的協議是規定誰抽到籤,就必須認真做!」作者絲毫不退讓。
「我不喜歡這個協議,我常抽到籤,就要常常做家事。不公平。」
蓓兒太太說:「孩子,這就是妳的不對了。怎麼能說協議不公平呢?訂下這個協議的時候,妳在場,也同意了,是不是?既然妳同意了,就要按照協定行事,這是規則,妳無法改變。如果妳不喜歡,一開始就不要同意。」
「協議不是妳喜不喜歡的事情,而是妳必須去執行的規則,就像玩遊戲一樣,也是有規則的。」
訂了規則,就要堅持下去!
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,一定要堅持,如果不能堅持到底,容易讓孩子造成一種錯覺:規則是隨時可以打破的。
其實這本書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,作者是東方人,東方的教育和西方教育方式往往是有衝突的,就像我在和朋友、同事聊天時,每每談起關於孩子的教育,都會有不同的見解。其實無論是東方教育還是西方教育,哪一種比較好?並沒有好壞之分。
我相信,當作者到德國的剛開始,應該會有很多覺得不可思議的地方,畢竟東西方國家的教育方式差別是滿大的,但是最後作者也慢慢依照德國媽媽的方式教育孩子,表示作者也是認同德國的教育方式的。
我在圖書館翻閱書籍的時候,也看到不少有關德國的教養書,由此可見,還是有不少人是認同德國媽媽的教育方式的,只是認同,我們又能拿多少用來教育自己的孩子?或許該說,除了自己本身是否能夠堅持外,還需要面臨多少外在因素?
每個孩子的個性、家庭因素、父母個性等考量,該如何斟酌,怎麼樣的方式適合自己的孩子,也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。
看過這本書之後,我也很希望可以依照上面的方式來教咪路,但有時候我也可以想像未來,可能會和公婆的教育方式有怎麼樣的衝突。距離預產期大概只剩下十天,我們都期待咪路出生,我們也都愛他,但是愛他的方式可能會有很大的不同。雖然現在老公也都說他沒有意見,我決定就好,但也是會擔憂,將來在教育上,我們的觀念是不是也會有衝突。
高中、大學還有就業之後,我一直都在教育的圈子裡面打轉,我也相信我可能是一位嚴格的媽媽,雖然不一定會體罰孩子(因為我不體罰學生),但是我一直很在意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品格教育,我一定會嚴格執行,所以將來,即便是公公、婆婆在旁邊,我還是會要求咪路要學會照顧自己,而不是等著爸爸、媽媽或爺爺、奶奶來替他打理好一切。
最後,隨著咪路即將出生,希望我能夠把持住,成為一位「好媽媽」!
留言列表